原是居民盤中飧的鯝魚,經李志文努力記錄、培育,並教育村民加入保護,不僅打造出生態休閒社區,更帶來觀光人潮。


你知道什麼是圓吻鯝魚嗎?這個被農委會於1990年認定絕種的台灣原生魚種,竟活躍於宜蘭礁溪的龍潭湖裡,長久以來被居民視為上天賜予的禮物,成為免費盤中飧。

不過,現在的村民不僅不再補捉,還因為這條魚動了起來,設立鯝魚生態園區,從保育、培育到教育三步驟,保存生態資源,今年5月至7月,鯝魚產卵期間就吸引10萬人次遊客。

讓龍潭再生的靈魂人物,正是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志文,去年底甫當選村長,今年便獲得農委會農村領航獎。

今年50歲的李志文原在台北經營服飾業,2001年因父親辭世,返鄉照料母親,過著台北、宜蘭兩地跑的生活,鮮少關心村莊事物。直到2008年初,跟老一輩閒聊,得知社區經營無人接棒,就被拱著當上理事長。

龍潭原是農工混合型社區,台化三家工廠未搬遷時,因有龐大就業機會,一度是宜蘭主要鄉鎮,每天進出人口約2萬,現在只剩3876人。

凝聚共識 打造生態社區

李志文參加完農村再生培根課程後發現,家鄉最珍貴的就是龍潭湖的生態資源,後來他凝聚居民共識,決定「以湖為名、以水為榮」,打造「生態休閒、友善無毒」的社區。

深入研究後,他發現湖裡的圓吻鯝魚竟是珍貴魚種,從此開始記錄洄游情形,並透過社區報等文宣,強力教育村民。2011年並從事影像錄影、野溪調查,2013年還爭取縣府頒布護魚令。

因緣際會下,2013年他找到野溪流經的靈鷲山寂光寺所屬的柚子園,廟方同意支持鯝魚保育工作,去年11月設立鯝魚生態園區,現已是龍潭重要亮點。

每到4至7月的產卵季節,魚群就會溯溪而上,通過層層考驗後,才能順利產卵。那種「萬魚奮力逆流,河道布滿密密麻麻魚卵」的畫面,令觀看者無不印象深刻。

而最感動的莫過於龍潭居民了。鯝魚非常脆弱,平時溫差稍大即暴斃,為孕育下一代,卻展現強勁生命力,即便烈日曝曬也要完成傳宗接代。

談起鯝魚滔滔不絕的李志文,每天都要繞園區好幾回,產卵季節更不停巡視。隨著鯝魚保育的消息曝光後,粉絲不斷詢問,他乾脆申請QR Code,po即時訊息來滿足需求。

完成鯝魚保育、培育工作後,現已進展至教育階段,龍潭村及鄰近中小學都到此從事戶外教學,藉此讓下一代知道生態保育的重要性。

經過這幾年的努力,龍潭真的改變、出名了。

五年前,村民吃鯝魚是常態,現在不再補抓;過去超過95%的居民希望拓寬環湖路、裝設水泥護欄,現在99%不同意;過去遊客稀少,現在從每個月2000人增至6萬人。

近年來,到龍潭參訪的學術團體、縣市社區不計其數。3年前解說、帶隊是李志文的工作,現在他只剩下受訪跟幫忙守夜,因為村民都動起來。

見證轉變 居民排班護溪

為了讓一年四季都有亮點,李志文正規劃「魚蚌共生」新項目。讓遊客每年4至7月觀賞鯝魚產卵,7至10月改看魚蚌共生。

原來龍潭湖還擁有羅漢魚與田蜆共生的特殊生態,羅漢魚會清理蜆殼上的藻類,將卵產在蜆殼裡。

其實,農村再造運動對龍潭最大的改變不只是生態,更在於扭轉居民的想法。

2010年龍潭只有12人參加培根課程,後來擴展到71人;過去辦活動一定要送贈品,否則怕沒有人潮,如今只要跟維護社區相關的活動,幾乎臺北翻譯社是扶老攜幼響應;不僅生態園區平日有志工巡邏,每到產卵季節,居民還自動排班護溪護魚。

一條魚讓龍潭再現生命力,就像村民常說臺北翻譯社的:做人要像憨仔魚(鯝魚台語別稱)一樣,不管河道多險峻,就是要勇往直前,絕不回頭,因為一回頭,就會被水流衝回湖裡。

農村再造也是一樣。「憨憨地往前衝就對了,」李志文說。
原是居民盤中飧的鯝魚,經李志文努力記錄、培育,並教育村民加入保護,不僅打造出生態休閒社區,更帶來觀光人潮。


你知道什麼是圓吻鯝魚嗎?這個被農委臺北翻譯社會於1990年認定絕種的台灣原生魚種,竟活躍於宜蘭礁溪的龍潭湖裡,長久以來被居民視為上天賜予的禮物,成為免費盤中飧。

不過,現在的村民不僅不再補捉,還因為這條魚動了起來,設立鯝魚生態園區,從保育、培育到教育三步驟,保存生態資源,今年5月至7月,鯝魚產卵期間就吸引10萬人次遊客。

讓龍潭再生的靈魂人物,正是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志文,去年底甫當選村長,今年便獲得農委會農村領航獎。

今年50歲的李志文原在台北經營服飾業臺北翻譯社,2001年因父親辭世,返鄉照料母親,過著台北、宜蘭兩地跑的生活,鮮少關心村莊事物。直到2008年初,跟老一輩閒聊,得知社區經營無人接棒,就被拱著當上理事長。

龍潭原是農工混合型社區,台化三家工廠未搬遷時,因有龐大就業機會,一度是宜蘭主要鄉鎮,每天進出人口約2萬,現在只剩3876人。

凝聚共識 打造生態社區

李志文參加完農村再生培根課程後發現,家鄉最珍貴的就是龍潭湖的生態資源,後來他凝聚居民共識,決定「以湖為名、以水為榮臺北翻譯社」,打造「生態休閒、友善無毒」的社區。

深入研究後,他發現湖裡的圓吻鯝魚竟是珍貴魚種,從此開始記錄洄游情形,並透過社區報等文宣,強力教育村民。2011年並從事影像錄影、野溪調查,2013年還爭取縣府頒布護魚令。

因緣際會下,2013年他找到野溪流經的靈鷲山寂光寺所屬的柚子園,廟方同意支持鯝魚保育工作,去年11月設立鯝魚生態園區,現已是龍潭重要亮點。

每到4至7月的產卵季節,魚群就會溯溪而上,通過層層考驗後,才能順利產卵。那種「萬魚奮力逆流,河道布滿密密麻麻魚卵」的畫面,臺北翻譯社令觀看者無不印象深刻。

而最感動的莫過於龍潭居民了。鯝魚非常脆弱,平時溫差稍大即暴斃,為孕育下一代,卻展現強勁生命力,即便烈日曝曬也要完成傳宗接代。

談起鯝魚滔滔不絕的李志文,每天都要臺北翻譯社繞園區好幾回,產卵季節更不停巡視。隨著鯝魚保育的消息曝光後,粉絲不斷詢問,他乾脆申請QR Code,po即時訊息來滿足需求。

完成鯝魚保育、培育工作後,現已進展至教育階段,龍潭村及鄰近中小學都到此從事戶外教學,藉此讓下一代知道生態保育的重要性。

經過這幾年的努力,龍潭真的改變、出臺北翻譯社名了。

五年前,村民吃鯝魚是常態,現在不再補抓;過去超過95%的居民希望拓寬環湖路、裝設水泥護欄,現在99%不同意;過去遊客稀少,現在從每個月2000人增至6萬人。

近年來,到龍潭參訪的學術團體、臺北翻譯社縣市社區不計其數。3年前解說、帶隊是李志文的工作,現在他只剩下受訪跟幫忙守夜,因為村民都動起來。

見證轉變 居民排班護溪

為了讓一年四季都有亮點,李志文正規劃「魚蚌共生」新項目。讓遊客每年4至7月觀賞鯝魚產卵,7至10月改看魚蚌共生。

原來龍潭湖還擁有羅漢魚與田蜆共生臺北翻譯社的特殊生態,羅漢魚會清理蜆殼上的藻類,將卵產在蜆殼裡。

其實,農村再造運動對龍潭最大的改變不只是生態,更在於扭轉居民的想法。

2010年龍潭只有12人參加培根課程,後來擴展到71人;過去辦活動一定要送贈品,否則怕沒有人潮,如今只要跟維護社區相關的活動,幾乎是扶老攜幼響應;不僅生態園區平日有志工巡邏,每到產卵季節,居民還自動臺北翻譯社排班護溪護魚。

一條魚讓龍潭再現生命力,就像村民常說的:做人要像憨仔魚(鯝魚台語別稱)一樣,不管河道多險峻,就是要勇往直前,絕不回頭,因為一回頭,就會被水流衝回湖裡。

農村再造也是一樣。「憨憨地往前衝就對了,」李志文說。
原是居民盤中飧的鯝魚,經李臺北翻譯社志文努力記錄、培育,並教育村民加入保護,不僅打造出生態休閒社區,更帶來觀光人潮。

臺北翻譯社
你知道什麼是圓吻鯝魚嗎?這個被農委會於1990年認定絕種的台灣原生魚種,竟活躍於宜蘭礁溪的龍潭湖裡,長久以來被居民視為上天賜予的禮物,成為免費盤中飧。

不過,現在的村民不僅不再補捉,還因為這條魚動了起來,設立鯝魚生態園區,從保育、培育到教育三步驟,保存生態資源,今年5臺北翻譯社月至7月,鯝魚產卵期間就吸引10萬人次遊客。

讓龍潭再生的靈魂人物,正是龍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志文,去年底甫當選村長,今年便獲得農委會農村領航獎。

今年50歲的李志文原在台北經營服飾業,2001年因父親辭世,返鄉照料母親,過著台北、宜蘭兩地跑的生活,鮮少關心村莊事物。直到2008年初,跟老一輩閒聊,得知社區經營無人接棒,就被拱著當上理事長。

龍潭原是農工混合型社區,台化三臺北翻譯社家工廠未搬遷時,因有龐大就業機會,一度是宜蘭主要鄉鎮,每天進出人口約2萬,現在只剩3876人。

凝聚共識 打造生態社區

李志文參加完農村再生培根課程後發現,家鄉最珍貴的就是龍潭湖的生態資源,後來他凝聚居民共識,決定「以湖為名臺北翻譯社、以水為榮」,打造「生態休閒、友善無毒」的社區。

深入研究後,他發現湖裡的圓吻鯝魚竟是珍貴魚種,從此開始記錄洄游情形,並透過社區報等文宣,強力教育村民。2011年並從事臺北翻譯社影像錄影、野溪調查,2013年還爭取縣府頒布護魚令。

因緣際會下,2013年他找到野溪流經的靈鷲山寂光寺所屬的柚子園,廟方同意支持鯝魚保育工作,去年11月設立鯝魚生態園區,現已是龍潭重要亮點。

每到4至7月的產卵季節,魚群就會溯臺北翻譯社溪而上,通過層層考驗後,才能順利產卵。那種「萬魚奮力逆流,河道布滿密密麻麻魚卵」的畫面,令觀看者無不印象深刻。

而最感動的莫過於龍潭居民了。鯝魚非常脆弱,平時溫差稍大即暴斃,為孕育下一代,卻展現強勁生命力,即便烈日臺北翻譯社曝曬也要完成傳宗接代。

談起鯝魚滔滔不絕的李志文,每天都要繞園區好幾回,產卵季節更不停巡視。隨著鯝魚保育的消息曝光後,粉絲不斷詢問,他乾脆申請QR Code,po即時訊息來滿足需求。

完成鯝魚保育、培育工作後,現已進臺北翻譯社展至教育階段,龍潭村及鄰近中小學都到此從事戶外教學,藉此讓下一代知道生態保育的重要性。

經過這幾年的努力,龍潭真的改變、臺北翻譯社出名了。

五年前,村民吃鯝魚是常態,現在不再補抓;過去超過95%的居民希望拓寬環湖路、裝設水泥護欄,現在99%不同意;過去遊客稀少,現在從每個月2000人增至6萬人。

近年來,到龍潭參訪的學術團體、縣市社區不計其數。3年前解說、帶隊是李志文的工作,現在他只剩下受訪跟幫忙守夜,臺北翻譯社因為村民都動起來。

見證轉變 居民排班護溪

為了讓一年四季都有亮點,李志文正規劃「魚蚌共生」新項目。讓遊客每年4至7月觀賞鯝魚產卵,7至10月改看魚蚌共生。

原來龍潭湖還擁有羅漢魚與田臺北翻譯社蜆共生的特殊生態,羅漢魚會清理蜆殼上的藻類,將卵產在蜆殼裡。

其實,農村再造運動對龍潭最大的改變臺北翻譯社不只是生態,更在於扭轉居民的想法。

2010年龍潭只有12人參加培根課程,後來擴展到71人;過去辦活動一定要送贈品,否則怕沒有人潮,如今只要跟維護社區相關的活動,幾乎是扶老攜幼響應;不僅生態園區平日有志工巡邏,每到產卵季節,居民臺北翻譯社還自動排班護溪護魚。

一條魚讓龍潭再現生命力,就像村民常說的:做人要像憨仔魚(鯝魚台語別稱)一樣,不管河道多險峻,就是要勇往臺北翻譯社直前,絕不回頭,因為一回頭,就會被水流衝回湖裡。

農村再造也是一樣。「憨憨地往前衝就對了,」李志文說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台北翻譯社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tevenqiu6691 的頭像
    stevenqiu6691

    stevenqiu6691的部落格

    stevenqiu66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