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政府上台之後,生技產業被列為五大創新研發計畫。然而,今年2月發生的浩鼎事件,至今仍然餘波盪漾,是否會對生技產業造成影響?台灣未來要如何透過生技產業,提升經濟實力?均是各界關心的話題。
《遠見雜誌》在4月底舉辦「2016台灣生醫生技高峰論壇」,邀請200多名產官學人士聚集一堂,並由高齡85歲的中研院院士錢煦以「生醫生技的現況與前瞻」為題發表演講,希望為生技產業尋求出路。
與會者認為,台灣要發展生技業,政府扮演關鍵角色,除了修改相關法規,應由總統或行政院長出面,整合各部會和產學界,加強合作。
台灣生技產業起步晚,直到近十年才開始萌芽,現階段缺乏有產業經驗的人才,青年學子又不願投入;加上政府提供的研究經費年年下滑,錢煦就對未來五年的發展憂心不已。
他表示,環顧國際,自從2001年人體基因解碼後,生技產業進展快速,台灣亦然;但是,從研究成果到成功的商品,會經過「死亡幽谷」的曲線。他提醒,生技研究的目的是要應用,要發現研究的功用,才能增加成功機率。雖然現在台灣的生技產業有良性發展,背後卻潛藏危機,值得注意。
由於政府提供的經費,從2007年到2010年持續增加,接下來就開始減少。
至於人才,有學校收不滿學生,這是危機,他擔心兩、三年後,人才、經費不足,未來五年更令他憂慮。
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鍾熙也認為,生技業講究知識,沒有汙染,有高附加價值,適合台灣發展。但這是新產業,台灣欠缺有產業經驗的人才,必須從國外引進。
台灣生技業的規模不大,需要政府部門整合,並協助推動,是討論已久的話題。
李鍾熙建議,由總統或是行政院院長,從上到下整合,再交由各部會執行。
環瑞醫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李祖德表示,政府說支持生技業,卻沒有落實,戰略同意,戰術卻是反對;人才難求,更是大問題,有些研究者甚至不想碰觸產業。
浩鼎案令新藥發展蒙上陰影,未來方向在哪裡?
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石全建議,完成第二期臨床試驗,就可以轉賣給大藥廠,進一步研究,或是擬定短中長程計畫,短期以模仿新藥為主,中、長期再發展創新藥物。
具有醫師身分的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謝清河說,生技業可以結合醫師和工程人才,例如心臟支架就是跨領域合作的產物,創造上百億美元的市場。以下是論壇摘要:
中研院院士 錢煦
經費、人才是生技發展關鍵
錢煦在演講中提到,近20年來,國際間生技業進展很大,尤其是2001年,人類基因解碼,帶來了大量的數據,需要生物、醫學和工程進行研究,生物科技進入新面貌。
例如幹細胞應用到再生醫學;檢查胎兒心跳、腦部發展,孕婦肚皮貼上一小貼片,就能看見;用紅血球膜包覆奈米顆粒,可以傳送治療藥物、顯影劑。現在,美國強調個人化的精準醫學,分析個人的基因、生活型態和環境,提高癌症治癒率。
錢煦說,2006年至今,全球藥品市場增加了2.37倍,美國生技論文翻譯業也蓬勃發展。那斯達克生技股盈餘逐年增加,2005年以來,上市新藥從一年20個,增加到40多個,癌症免疫藥物、機器人、穿戴式感應醫材也在研發。
綜觀全美,波士頓、加州灣區、聖地牙哥是生技發展基地,其中聖地牙哥發展最快。他分析,這裡聚集研究機構、學校、藥廠、醫材公司,彼此相鄰。加州大論文翻譯學聖地牙哥分校有Biocom、Connect公司,媒合產學合作、鼓勵新創公司、舉辦教育訓練,很有優勢。
至於台灣,他建議應該利用既有的產業特色,以電子業為基礎,結合醫學、生物及其他工程學,發展生物科技。
他發現台灣這十年生技投資、營業額、人體試驗都增加,學術論文翻譯論文數量都成長。研究成果要能應用,因為「研」而不「用」則罔,「用」而不「研」則殆。
不過,產業發展過程,難免遇到死亡幽谷曲線,新創公司若是沒有足夠資金,可能在獲利之前就倒閉。 論文翻譯
錢煦為台灣生技業的未來擔心,他說,台灣的研究經費從2010年之後就持續下降,這對研發成果有負面影響。
人才也是另一項憂慮。
他看到台灣生技碩博士生近五年沒有增如,從報考人數來看,未來將明顯下降,而博士後研究經費及人數近五年也是下降。人才不足,將是台灣論文翻譯生技業的危機,業界要及早預防,才能未雨綢繆。
相較美國,錢煦認為,台灣整合力不強。他勸勉生技業不要在意回收,不要只想利益,而要看最後目標。如果出四分力氣,卻想回收六成,就很難論文翻譯合作,而要運用自己的能力,讓大家都贏。
他強調,科技關乎人民生活,科技進步帶來人民健康,發展經濟,讓社會安定;反之,科技落後、國民健康衰弱,會造成經濟貧困和社會混亂,如何讓人民健康,是重要課題。
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李鍾熙 論文翻譯
總統或閣揆應整合上下游
長年推動生技業的李鍾熙認為,生技業是高附加價值、高知識、低汙染的產業,台灣有優秀醫療人才,可結合資通訊業,放眼整個華人市場,將更論文翻譯有優勢。
雖然過去五年,股市投資活絡,資金規模增加,但他表示,台灣仍面臨挑戰,亦即本土市場太小,須進入國際,合作交流。 論文翻譯
生技是新產業,台灣缺乏實務經驗,例如研究者怎麼迴避利益,需要有產業經驗的人協助,必須從國外尋找。
他相信,浩鼎案是寶貴的一課,類似事件還會再發生,投資者論文翻譯需要學習,不要光看本夢比,也要想到失敗率。而業者也要學習擴大布局,只要研發項目豐富,一項失敗,還有其他,可以降低風險。
生技業還在起步,法令規章需要各部會整合,李鍾熙呼籲,成也政府、敗也政府,應該由總統或行政院長出面,由上而下,解決整合困難。
他認為,各部會有其立場,生技業政策從行政院一路交辦給論文翻譯經濟部、工業局、民生化工組,再轉給下面的科,可是,科長難以和衛福部、農委會等部會整合,形成政策定位高,執行單位偏低,障礙不少。
他提醒政府,多年來,大家熟悉的產業是低風險的製造業論文翻譯,看得到工廠、製造、收入、產品;但別人也很快就追上來。反觀生技業,一開始看不到成果,充滿風險,社會若無法承擔高風險,也很難發展。
李鍾熙說,美國盛行精準醫學,將癌症分類更精細,搭配標靶藥物,某些癌症化療更有效,癒效更好,就像每個人使用的眼鏡度數不同,需要論文翻譯個別檢查、訂做。在精準醫學下,新藥、基因,結合大數據和診斷,商機更大。台灣現在的生技業方向太注重新藥研發,範圍應更廣泛。
環瑞醫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 李祖德
用技術優勢 換取大陸市場 論文翻譯
投身生技業的李祖德呼應李鍾熙對政府的建議,他認為,政府說要提振生技業,卻是戰略同意、戰術反對,執行力不夠。只要每個部會願意使用0.9的力氣推動,生技業就能成功。
他也說,人才不足是台灣生技業的難題,可謂一將難求。
儘管台灣在研發速度、成本控制做得不錯,也有工程人才、醫療系統、健保資料庫,可是,挑戰仍多。例如不了解國外產業趨勢、沒有產品設計經論文翻譯驗、臨床試驗才開始、該選那些研究題材、欠缺供應鏈等等。
台灣經驗不足,沒有優秀的產業分析師,當業者論文翻譯研發產品,沒有人告知這會像什麼?是像鼻子?還是尾巴?而最大的挑戰還是法規落後,必須修法,才能夠突破。
與大陸產業有合作經驗的李祖德,也分享和大陸競合經驗。他表示,大陸產業能快速發展,是用市場來換國際先進技術。
台灣有個迷思:擔心技術帶到大陸,會被模仿,只想論文翻譯留在台灣。可是,大陸能換到更先進的技術,全球最好的訓練、教練都在那裡,發展快速,到最後,我們的技術就變成骨董。
如何和大陸合作?他提供「先與狼共舞,才能殺狼」的法則。1993年他和中國銀行合作中國創投基金,做九成的事,卻只分到四、五成利潤,多出力、少獲利,最後他「綁架」了中銀,他們非和他合作不可。「台灣值得用好技術,換他們的市場。」
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 石全
連續安打比全壘打容易得分 論文翻譯
曾在禮來藥廠研發製作肺癌藥「愛寧達」的石全認為,新藥研發難度最高,風險也最大;而創新度愈高,風險就愈大。浩鼎案會發生,源於國人對生技業認識有限,對風險認知不足,需要社會共同學習。 論文翻譯
科學家、研究員、健保系統和醫師是台灣的資產,彼此合作,進行臨床試驗,變成產業,這是知識經濟,是我們的優勢。
台灣的弱點在於,新藥研發起步晚、基礎不完善,投入的經費又比國外少。國外發展新藥,平均要花10億美元。台灣經費太少,但論文翻譯是可以從別人失敗經驗中學習。
他建議,台灣因規模小,若要研發新藥,不宜從早期研發,一路做到三期試驗、藥品上市,也不要一味追逐國際熱門、全球首創或高難度的項目。應該先有幾個成功例子,建立差異性,達成機率高,也安全一點。可以做到第二論文翻譯期,證明有效,賣給大藥廠進一步研發上市。
台灣的新藥成功率不及歐美,不妨先訂定短中長程計畫,短程可以從me too(模仿新藥)、me better(療效或安全性較好的模仿新藥)做起,中程做best inclass(療效或安全性較好的創新型藥),長程再做first in class(全球創新型藥物)。例如癌症免疫療法。
至於政府補助經費,可以按此策略分配,畢竟連續安打比全壘打容易得分。
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謝清河
生技法規不成熟 阻礙發展 論文翻譯
從臨床踏入研究領域的謝清河表示,自己花了28年,才成為醫師科學家。他體會到,發展生技業,需要生物、臨床、工程跨領域合作,否則,工程師不知道能為生技業做什麼?醫師也不了解工程師能做什麼?
以心臟支架為例,每年論文翻譯有上百億美元的市場,心臟支架的製作精良,便是透過工程師、醫材科學家合作而完成,也是跨領域合作的證明。
生技業有待開發的領域很廣,雖然人類壽命延長,但仍有很多病無法治癒。除了癌症,心臟是最容易致死的單一論文翻譯器官,心臟病要及早預防。
他也呼應其他與談者,台灣的生技法規不及日、美成熟,申請臨床試驗等了三年多,還沒通過,美國一個月就可通過。台灣雖想吸引頂尖人才,可是環境是否準備妥當,值得省思。